中國新聞網-上海新聞
上海分社正文
上海:基層政府探索在細節(jié)上下功夫打造宜居、宜業(yè)、宜商、宜游城區(qū)
2024年05月28日 18:34   來源:中新網上海  

 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8日電(記者 陳靜) 位于西藏北路和曲阜路西南角的北站藝術圖書館側墻上,一座高13米、面積達120平方米的大型立體藝術景觀綠墻引人注目。它以畢加索名畫《夢》為設計靈感,讓原本蒼白的墻壁煥發(fā)生機。

  在上海,基層政府探索以硬件、管理、理念和藝術4大維度為抓手,在細節(jié)上不斷下功夫,讓民眾體會到身邊觸手可及的變化。 經歷十年舊改,而今的北站城區(qū)已煥然一新,通過高水平、多維度、精細化的管理,讓更多的公共空間,為更多人、更為充分地親近、享有,讓生活和工作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宜居、宜業(yè)、宜商、宜游。

 

 

  初夏,蘇河北畔,暖風包裹著花香與果香,拂過游人的臉龐。位于浙江路橋畔的“蘇河之韻”步道上,人流依舊是絡繹不絕:不少市民和游客慕名前來,無論是去到古樸典雅的天后宮打卡拍照,還是來到街邊咖啡館、奶茶店的公共座椅位聊天小憩,亦或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Citywalk,人們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興趣點。

  記者28日走訪北站街道了解到,北站街道已自成一套規(guī)范、精致、細膩且深入的全面精細化管理模式。今年3月以來,更是讓濱水示范區(qū)從躍然紙上,到落地生根、開枝散葉,呈現出蘇河沿線的一幢幢可閱讀的建筑、掛牌的歷史建筑群落大觀,藝術蘇河,蘇河北站藝術聯(lián)盟,藝術護照等形態(tài)軟硬匹配。

  位于北蘇州路798號的綠地黨群服務站周邊區(qū)域,一塊寫有精細化管理“3•5•10”管理響應機制的宣傳標牌映入眼簾。這是街道獨創(chuàng)的精細化管理機制,“3分鐘到場,5分鐘響應,10分鐘積極處置,從清理垃圾,到處理突發(fā)事件,這已成為我們的常規(guī)操作。”工作人員表示,除機制保障外,還輔以探頭等技防措施,它們有如毛細血管一般,能主動、深入地發(fā)現城市運行和管理中產生的問題,助力社會面管理提標。

  街道還首推“紅黃綠三色分級分類監(jiān)管”模式,對示范區(qū)內5座歷保建筑、2家商場、1所學校、1處在建工地和58個沿街商戶動態(tài)劃分“紅黃綠”三色風險等級,實施不同頻次的監(jiān)管檢查。

  在一系列管理提標的背后,是基層政府以“五態(tài)引領”為引領,切實提升民眾獲得感。據悉,街道準確定位自身的角色功能,通過一系列的微更新和微改造,做好硬件提級,具體來說就是,將工作目標任務化、任務項目化、項目指標化、指標責任化,豐富業(yè)態(tài)。

  對于轄區(qū)內歷史風貌保護的建筑和藝術機構,可以直接走進去,可親可近。打造生態(tài):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方面,深入各行各業(yè)的,精細化,和諧城市環(huán)境,圍繞可回收物精細化分類,打造精細化的社區(qū),把可回收物折算成碳指標。集聚神態(tài):打造藝術北站、少兒京劇和諸多藝術機構的集聚地,通過踐行建筑可閱讀、發(fā)放藝術護照等形式,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,讓老百姓可觸摸、可感知、可習得。端正心態(tài):工作與管理隊伍心態(tài)提升,工作模式和效率提高,質量顯著增加。濱江示范區(qū)內和整個轄區(qū)內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訴求量變少,百姓的滿意度越來越高。

 

  當你漫步于蘇河灣畔,來到北蘇州路1040號的建筑跟前時,會被一塊“遇見·北站”銅牌所吸引。打開手機,掃碼印制在銅牌上的二維碼后,就能夠聆聽生動的語音講解,可知這幢建筑“大有來頭”:它是上海中國銀行辦事所及堆棧舊址,也是中國第一代建筑師陸謙受和吳景奇的作品。大樓采用的浮筏基礎和平樁法打樁,均為上海灘首例……“同款”二維碼語音講解標識,在轄區(qū)內共有27個,市民們可隨時“掃碼”,了解建筑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
  街道將區(qū)域內的歷史建筑、藝術機構和紅色遺跡等資源有機串聯(lián),全面建設蘇河左岸藝術生態(tài)高地。設計定制的4500份微旅游地圖和定制版“藝術護照”,都將免費發(fā)放給市民。

 

 

  街道方面介紹,藝術美育既是為濱河示范區(qū)增色的亮點,又是其內涵與底蘊所在。街道充分挖掘潛力,著力打造“北站濱河藝術走廊”,搭建世界級的文化藝術交流平臺。 示范區(qū)內的50個歷保文保建筑點已形成了建筑可閱讀的良好氛圍;對話文化方面,蘇河左岸除四行倉庫、天后宮、慎余里、福新面粉廠等公眾耳熟能詳的大量傳統(tǒng)歷史特色建筑外,更吸引了一批世界級頂尖藝術文化機構落戶,不斷拓展文旅生活新空間。

 

 

  記者從街道了解到,目前,濱水示范區(qū)的17類項目、42個目標任務都在有序推進。

注: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!   

編輯:陳靜  
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常年法律顧問: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